侏蜥

Riopa bowringii   Gunther
   

  126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有上鼻鳞,鼻孔位于单枚鼻鳞上;下眼睑被小鳞;背鳞平滑;四肢短小;尾下面正中一行鳞不扩大。
形态 依据Smith (1935)描述。
头体长53mm。另据Taylor(1922)记:头体长42mm,尾长41.5mm,前肢长10mm,后肢长12.7mm。
吻较钝,吻端在背面可见;有上鼻鳞1对,在吻鳞后相接;额鼻鳞宽远大于长,与额鳞相接较宽;前额鳞1对,非常小,彼此分离较宽,前缘与额鼻鳞相接甚窄,内侧与额鳞相接;额鳞长于宽,其长度等于或略小于间顶鳞和额顶鳞之和;顶间鳞小,显著;顶鳞在顶间鳞之后相接;沿顶鳞边缘有一对颈鳞和一对大的颞鳞;鼻孔位于一枚长方形的鼻鳞上;颊鳞2枚,前颊鳞比鼻鳞和后枚颊鳞高;第一枚上睫鳞和第四枚唇鳞之间有两枚眶前鳞;上睫鳞7枚,第一枚和最后一枚最大;眶上鳞4枚,第一枚与前额鳞相接较宽,下眼睑被鳞;上唇鳞7枚,第五枚最大,在眼下面,第4枚如第1枚小;3—4枚扩大的颞鳞;下唇鳞6枚;颏鳞略宽,与一枚宽的后颏鳞相接;颔片3对,仅第一对相接,第3对最小;耳孔小,椭圆形,约为眼径的一半,前缘有1—2枚突起的瓣突。体形短,鳞片几等大,平滑或微弱起棱,环体中段鳞26—32行,一般28—30行,背鳞略成三棱形,背鳞和腹鳞略大于侧鳞,肛前鳞略扩大,尾长为头体长的1 倍,基部较粗,逐渐变细,尾下面鳞片略大于背面鳞片,正中1行不扩大。四肢短小,侧扁,前后肢贴体相向时不相遇,大约相距前肢长度,指趾稍长,起棱,第IV趾略长于第III趾,第IV趾趾下瓣10—15枚,微棱。眼到吻端的距离比耳到吻端的距离近,耳孔至吻端距离小于前肢基部到吻端的距离。雄性腋胯间距相当吻到前肢距离的1 —2倍。
生活时背面浅黄至暗褐色,每个背鳞行具黑色斑点,形成略有规则地深色线纹;一条宽的黑线从眼后开始,延续到体侧至尾部一段,背面鳞行的黑线比底色浅,黑线下面有不清楚的褐色线与多数而显著的黄色细点,并偶有带红褐色的鳞片;腹面橙色至粉红色,胯部大多为浅粉红色;沿上唇鳞有一显著的白色线纹。

生物学

生活于海拔1500m地区的平原和丘陵,一般在木材和树叶下发现。卵生,产卵2—4 (Smith, 1935)。另据Pongsapipatana (1975)记:侏蜥活动于落叶龙脑香林,在土壤下、白蚁巢穴内、木材、树叶及岩石的上面或下面。产卵1—4枚,1枚卵径12.4mm × 7.3mm,卵椭圆形,一端或两端尖,卵壳半钙质,平滑而有光泽。雌蜥产卵于干燥常绿林内的土壤上面或树叶下面。据观察,孵化期1—13天,刚孵出的仔蜥仅测1号,全长45mm,头体长23mm。

国外分布